
4月2日,浙商银行(601916/02016)公告,中共浙江省委提名“70后”陈海强担任浙商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尽管浙商银行2024年营收、净利润双增,但净利差缩水、合规顽疾频发,这位曾任首席风险官的新掌舵人能否带领浙商银行突围?
公开资料显示,陈海强,1974年10月生,硕士学位、正高级经济师,曾在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任职,后转任招商银行(600036/03968)宁波分行副行长。2015年他加入浙商银行,从宁波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升任浙商银行行长助理兼杭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浙商银行首席风险官,2020年7月起任浙商银行副行长,2021年11月起任浙商银行执行董事。其丰富的商业银行与风险管理经验,或为解决净利差与合规难题带来新思路。
2024年8月,前行长张荣森因个人原因辞职,董事长陆建强暂代行长职责至今。
陆建强,哲学硕士,正高级经济师,现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浙江省上市与并购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浙商总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他曾任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财通证券(601108)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务。
2024年年报显示,陈海强的税前年薪为131.90万元,陆建强为114.36万元,职工平均薪酬为54.46万元。
此次人事变动后,浙商银行有三位执行董事,分别为董事长陆建强、行长陈海强以及马红。
营利双增,净利差下降
2024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76.5亿元,增长6.19%,年末资产总额达3.33万亿元,增长5.78%;归母净利润151.86亿元,增长0.92%;非利息净收入224.93亿元,增长39.05%。然而,浙商银行利息净收入减少4.99%至451.57亿元。
2024年末,浙商银行生息资产总额2.94万亿元,较上年的2.65万亿增长11.02%,然而因平均收益率由2023年的4.16%降至2024年的3.77%,导致利息收入为1106.97亿元,与2023年相当。
2024年末,该行付息负债总额为2.91万亿元,较2023年的2.67万亿元增长9.28%,平均付息率下降10个百分点至2.25%,利息支出增至655.4亿元。
利息净收入的下降主要源于利息支出的增加,净利差由2023年的1.81%降至1.52%,主要由于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
非利息净收入方面,浙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44.87亿元,较上年减少5.53亿元,下降10.97%;其他非利息净收入180.06亿元,较上年增加68.70亿元,其中投资收益113.38亿元,增长28.21%,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35.16亿元,增长1095.92%,得益于债市收益率下行。
2024年,1年期LPR累计下行35个基点,5年期LRP累计下降60个基点,利率债到期收益率呈下降趋势,浙商银行把握债市收益率下行机会,交易性金融资产业务收益较好。但在LPR持续下调的背景下,净利差压力恐难缓解。
图片来源:银河证券研报
资产质量方面,2024年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38%,比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8.67%,上年末为182.60%,资本充足率由12.20%升至12.61%。
合规经营问题频出
《财中社》发现,浙商银行业务扩张中存在“重业绩、轻合规”的问题。
2025年1月27日,因信贷业务不规范经营、资产池业务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等问题,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被处罚1680万元。
同日,因变相“存贷挂钩”增加企业融资成本、绩效考核不符合监管要求等问题,浙商银行重庆分行被罚款170万元。
4月1日,因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中签订空白合同,向保证人隐瞒实际贷款金额和员工与客户非正常往来,浙商银行杭州分行被罚款70万元。
新行长陈海强兼具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经验,从基层分行行长一路晋升至总行核心管理层,既熟悉浙商银行的优势,也深谙其业务短板。
面对净利差缩水与合规危机,陈海强肩负重担。他从首席风险官到行长的跨越,带来深谙风险与业务的双重优势,或可通过强化合规体系、优化资产结构应对挑战。
然而,在LPR下行与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浙商银行非息收入39%的增长能否持续存疑,未来可能增长乏力。陈海强需在“深耕浙江、服务小微”的特色上,平衡风险与盈利,带领浙商银行走出困局。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财中社立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