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到来,机构媒体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过载、内容同质化,AI能够快速生成部分标准化内容,如体育简讯、财经数据报道等,这对媒体此类基础内容创作构成竞争压力。同时,在技术更新上,AI技术将其融入媒体内容生产、分发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这对资源有限的媒体机构来说成为较大的负担。
但同时,AI时代也给媒体的内容生态带来机遇。媒体如何应对AI挑战,又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日前,《财中社》主办的“智媒未来”新媒体时代创新与共赢主题沙龙在北京举行。国内8家知名媒体总编辑及相关负责人探幽烛微,分享洞见;同时也邀请到企业代表参与其中,一起深度研判、探讨。
参与讨论嘉宾:
舒桂林 深圳报业集团读创客户端负责人兼《财中社》社长
田 华 网易传媒副总裁
刘灿国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
邱小敏 新华网编委
岳才勇 新浪党委副书记、新浪财经副总编辑
郭宏超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虞 伟 21世纪经济报道总裁
薄红恺 微博执行总编辑、总编室主任
韩信愈 尚赫公司公关部负责人
AIGC时代,财经专业素养依然是最宽的护城河
舒桂林(深圳报业集团读创客户端负责人兼《财中社》社长):深圳报业经过近半年酝酿,于2024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4周年之际,联合北京合作方启动了财中社项目。截至目前,财中社成立7个多月,日均发稿量超过500条。财中社受众定位于资本市场参与者,专注于证券市场的动态资讯,致力于打造“资讯+视频+服务+数据”的业务闭环,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金融信息服务。
财中社主要通过AIGC高效处理金融、证券领域的海量信息,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与独特的知识图谱等技术支撑,快速生成财经资讯,极大地提高了财经资讯的时效性和生产力。财中社分发渠道几十个,除了读创外,还有今日头条、新浪、搜狐、网易、微信公众号、东方财富、万得、腾讯自选股、同花顺等各大平台,内容影响力迅速提升。
深圳是GDP排名全国第三的城市,有500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深圳报业一直致力于打造与深圳城市地位相匹配的财经新媒体,读创客户端上线于2016年12月,目前在财经界已经形成了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未来将携手财中社继续深耕垂直细分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深圳报业也积极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集团“深新智媒”系统集合了各种AI功能,如AI审核、AI写稿、AI小视频等等。
以海量的上市公司公告为基础,财中社基本实现了对上市公司资讯的全覆盖,但内容发布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程序。读创客户端安排经验丰富的财经专业人员,组建了专门审核团队,对财中社内容进行严格把关。AIGC可以提升财经领域内容生产力,但代替不了专业人员审核。从这个意义来说,财经专业素养依然是最宽的护城河。
薄红恺(微博执行总编辑、总编室主任):微博2024年接入相关人工智能的技术后,推出了微博智搜等技术,。为了保证权威的信息搜索结果,我们都引用来源可信、权威的媒体帐号,对该部分帐号强化展示的同时,也对有风险的内容进行提示。因为当前的AI搜索结果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AI幻觉”,人为制造谣言,为了防止在重大事件上的失误,我们尽可能提升央媒、地方媒体的信息权重。
探索技术发展,要以真实与安全为先
岳才勇(新浪党委副书记、新浪财经副总编辑):我想说三点我的感受。第一个,对我们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来讲,第一位要重视安全合规,严格遵守报道红线,不能只管内容生产运营,不顾安全,这涉及到方方面面。新浪财经聚焦为投资者服务,多做高质量、有价值的市场资讯,及时准确专业地将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动态、行情、数据、交易等提供给各层次的投资者。
第二个跟互动有关。无论是微博还是新浪财经客户端,都有大量的UGC内容,很多网友的评论非常有价值,彼此互相交流分享,但同时,网友也会表达情绪,怎样合理地引导情绪表达也特别重要。
最后就是,公司报道必须要客观,包括一些财报分析等,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的人,要对投资者、对公司负责任,不能有瑕疵,这对我们平台来说是基本要求;当然对从业者,这又是很高的要求。
田华(网易传媒副总裁):AI大模型一出来,媒体都非常紧张。但不管怎么发展,信源还是需要人去生产的,这是我们要坚定的。AI目前无法做到的,是对信源的审核。哪怕使用AI解读公告、财报,也是要有人把公报本身的基础信息生产出来。所以有了AI,我们更应该关注原创的定义。
内容生产方面,要写一家公司不好是相对容易的,但资本市场和用户也更愿意看到怎样发现一家好公司。比如,2022年,财经同行就已经有小范围推荐买泡泡玛特股票;上周泡泡玛特发财报,业绩可以用炸裂来形容,公司股价再次爆发增长。所以,信息报道,更多也是考验我们发现新公司价值的能力,这是比较安全也更为长久的做法。
发现好公司、讲好公司故事的能力,这在原创里面更需要重点去做。
网易新闻也在尝试接入DeepSeek,我们的初衷是用户停留时长。对我们来说,用户时长就是广告。当然除了简单的搜索聚合,更重要的还是开发出更适合的使用场景,让用户能和产品产生互动。
邱小敏(新华网编委):我理解,今天活动主题所提的新媒体时代,肯定不是讲我们这一代的互联网媒体公司。而是新的社交媒体平台,更新的新技术、新传播手段。大概从 10 年前我们开始往这个方向努力,最早叫数据新闻,也就是做数据、图表,逻辑做得更清晰、更美观的一种传播方式,大约 2014 年左右开始,这一类产品的典型因应微信、微博兴起后的传播习惯改变所发生。
2018年,新华网进一步打造媒体创意工场,拥有了新的制播场所,更重要的是基于此,生产出大量新技术应用的创新新媒体产品。
到今天这样的AI时代,我们也比较重视AI的技术创新,包括鼓励全员对AI采编助手的实际应用,用AI做图、AI校对等等,做过很多类似的创新尝试。但是AI确实会骗人,尤其是我们做新闻,必须绝对强调内容真实安全。
虞伟(21世纪经济报道总裁):作为全国首家全媒体集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的重要成员,21 世纪经济报道在成立之初便提出“媒体、智库、数据、交易”的媒体融合转型之路。智库是当作提效增质的策略,这个相对容易操作;本质是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参与推动建设公共政策的能力。
AI时代,更要相信文字的力量
郭宏超(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说实话,我感觉AI 的使用范围非常窄。我觉得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快讯生产,特别是财经媒体,基本上95% 都是同质化内容,大家生产的内容一模一样,都是快讯。在现在这个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很多媒体在做同样的事情,生产一样的东西,所以媒体的区别到底在哪?这就涉及到未来我们该怎么样用AI。
如果用AI是为了比谁发得快,那就比谁家的 AI 能力更强。但这又会造成资讯垃圾的问题。公司公告发出来,交易所可以直接改写发布,没有必要所有媒体去改写一遍,我认为这是利用AI的错误方式。媒体当下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在搜索端的影响力如何体现。当用户使用AI搜索之后,出现的结果中选用了哪家媒体的信息,这个影响力如何建立。
对媒体来说,在智媒时代,原先媒体依赖的广告收入被短视频平台或新闻资讯平台抢夺,即使把内容影响力做大,也很难变现。传统媒体和公域流量是天生的“敌人”,过去十年媒体围绕平台创新,花费大量的精力把号做大,通过媒体号来变现,然后发现,这是个坑。2024年中国广告市场大概1.4万亿元,抖音、阿里加上腾讯,每家都拿走大几百万亿元,剩下的一丁点份额才轮到几十万家媒体来分。
刘灿国(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传媒茶话会主要还是以文图为主,我们相信文字的力量,目前 44 万多粉丝,新闻业界的大佬们很多都是我们的深度用户。
在AI时代到来之后,有几个问题还是需要注意。比如我们经常评选的年度十大假新闻,到 AI 时代以后这个假新闻就成为一种常态了。而且通常是连假新闻的源头都没法找到。所以对谣言的甄别会成为我们的一个重点;第二个是安全内容的管控,第三个是垃圾信息的识别,第四个是版权问题。
另外,我认为,在AI时代,媒体要特别注意稳定的价值观。AI 是没有价值观的,观点可能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往往还可能会有一个矛盾的东西出现在你的平台,可能会影响受众对我们主流媒体的判断,这一点也比较恐怖。所以关于保持稳定价值观的问题,在 AI 时代,我们的官方媒体要特别注意。
韩信愈(尚赫公司公关部负责人):今天作为企业代表,我有幸参加这场高端且干货满满的分享会,收获颇丰。
我想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我们企业的情况。
尚赫公司是中国第一批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早在1993年,尚赫就以2700万美元注册资金成立;2005年,公司成为中国首批获颁直销牌照的企业,与安利同属第一批。截至今年,尚赫公司已在中国大陆市场深耕了32年,公司总部位于天津。
我的从业经历较为特殊,既有媒体工作经验,又从事企业媒体公关工作。我见证了传统媒体的辉煌,也亲历了直销行业的变化。
在公关领域,许多同行害怕与媒体打交道,这并不罕见。但以我曾经作为媒体人的视角来看,企业与媒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模式。我始终要求自己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每年“两会”的相关内容,思考如何让企业的传播与媒体紧密配合。我认为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毕竟,并非所有媒体公关从业者都有媒体从业背景,也并非都能从构建与媒体良性关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因此,我希望在行业内做出一些尝试,为媒体和公关营造更加融洽的交流环境。同时,我也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能够不吝赐教,为我们企业的宣传方向提供宝贵建议。当前经济环境不佳,企业与媒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未来希望深入探索的方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财中社立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