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创始人“裸辞”,2024年净利润同降超9成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汪明琪 1.5w阅读 2025-02-13 18:11
环保行业的领军企业碧水源董事兼创始人之一文剑平以 “个人原因” 为由辞去全部职务,完全脱离管理层。

PHPWord

2月12日晚间,环保行业龙头碧水源(300070)公司董事、创始人之一文剑平因“个人原因”辞去所有职务,彻底退出管理层。

这位曾带领碧水源从技术突围到市值巅峰的灵魂人物,在持股6.61%(2.39亿股)的情况下为何选择“裸辞”。

创始人离场:技术光环褪色

文剑平的离职,被定义为“个人原因”,但市场更关注其背后的潜台词。

作为碧水源核心膜技术的奠基人,文剑平主导研发的全产业链膜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曾是公司冲击资本市场的王牌。2010年上市后,碧水源凭借技术优势市值一度突破700亿元,成为环保行业的“膜法神话”。然而,随着中交集团2019年入主并逐步掌握控股权,文剑平的角色逐渐边缘化。此次辞职后,其与原定任期(至2027年4月)提前两年的切割,被外界解读为“技术派”与“资本派”博弈的终章。

值得警惕的是,文剑平并非首次与公司“划清界限”。2024年7月,其因“涉嫌违规”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尽管具体事由未公开,但这一事件已为今日的离职埋下伏笔。尽管公告强调其将遵守股份减持承诺,但6.61%的持股比例仍可能成为未来股价的潜在抛压。

文剑平的离职恰逢碧水源业绩“跳水”的关键节点。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47.5亿元,归母净利润却录得-4294万元,同比由盈转亏。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预计2024年全年净利润仅4800万–6000万元,同比下跌92.15%-93.72%,扣非净利润更缩水至2400万–3600万元。2023年,碧水源归母净利润7.65亿元、同比增长7.93%,2024年却出现断崖式下降,暴露出公司盈利能力的脆弱性。

业绩“变脸”的核心症结何在?

2024年,碧水源因参股公司巨亏确认大额投资损失,同时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规模扩大,直接吞噬利润。

《财中社》发现,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投资亏损1.29亿元,相对2023年全年的3.45亿元收益大幅下降。此外,2023年度公司资产减值额达到1.4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为494万元。

为缓解资金压力,碧水源于2025年1月向关联方中交租赁申请5亿元反向保理业务。这一动作虽被独立董事称为“合理”,但结合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徘徊在60%以上、带息债务高达273亿元的现状,其融资性现金流依赖症已暴露无遗。

碧水源曾以“膜技术”为核心叙事,但其近年战略摇摆让技术优势逐渐沦为“空中楼阁”。

公司宣称在盐湖提锂、海水淡化等领域取得突破,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然而,2023年财报显示,其环保整体解决方案与市政给排水业务仍贡献绝大部分收入,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产出。更矛盾的是,2024年研发费用增速下降,与“技术驱动”口号背道而驰。

自中交集团控股后,碧水源被赋予“中交环保平台”的使命,但其与集团内部资源的协同效果存疑。例如,反向保理等融资操作虽短期纾困,却未触及主业竞争力提升;而中交主导的“12256”战略(如数字化水务)仍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能转化为订单增量。

文剑平的离职并非孤例。近年来,碧水源管理层变动叠加业绩波动,已引发投资者信任危机。

尽管公司宣称“每年现金分红”,但2020年至2022年股利支付率均不到20%,2023年分红比例20.38%。此外,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为-8.03亿元,同比减少21.19%,自由现金流缺口扩大,进一步削弱分红可持续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ESG治理的“表面功夫”难掩实质缺陷。尽管碧水源在2023年ESG报告中强调碳盘查与可持续发展,但其62.01%的资产负债率与高企的带息债务,与“稳健经营”的承诺形成鲜明反差。

文剑平的离场,或许是碧水源告别“个人英雄主义”、走向制度化治理的契机。但若不能根治战略摇摆、财务激进与治理短视,这家昔日的环保龙头恐难逃“技术空心化”与“资本游戏”的质疑。对于投资者而言,当“膜法神话”褪去,更需要用真金白银的业绩兑现重建信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newsroom@caizhongshe.cn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财中社立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czs@caizhongshe.cn。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