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rc.caizhongshe.cn/10-5-5ee5ccce7ccfbb1a880d5705a7dd2b92.png)
1月17日,昆山长鹰硬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鹰硬科”)与东吴证券(601555)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并于近日向江苏证监局报送了上市辅导备案报告,公司拟在北交所上市。
长鹰硬科成立于2003年10月份,2020年1月份改制为股份公司,注册资本7714万元,注册地址为昆山玉山镇,法人黄启君为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33.33%。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长鹰硬科第一次冲击资本市场,只不过与第一次相比,公司这次的目标由上交所换成了北交所,但辅导机构并未发生变化。2024年4月,公司向上交所提交撤回IPO申请,原因是上交所当月颁布了新的上市规则,提升了市值及财务指标要求,公司不符合相关标准,上交所两个月之后终止公司上市审核。
图片来源:北交所官网截图
营增利降现象明显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长鹰硬科是一家专业从事硬质合金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硬质合金产品主要包括棒材合金、切削工具合金、耐磨工具合金、凿岩及工程工具合金及其他硬质合金工具等,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消费电子、 汽车制造、家具家装、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能源、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公司将中钨高新(000657)、厦门钨业(600549)、翔鹭钨业(002842)、章源钨业(002378)、欧科亿(688308)、新锐股份(688257)和河源富马(430482)等7家上市或者挂牌公司列为可比对象。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2021-2023年,长鹰硬科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08亿元、8.22亿元和8.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2%、16.2%和7.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04万元、8409万元和7417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92.9%、-9.6%和-11.8%。
2024年1-5月,长鹰硬科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9亿元和2026万元,分别为2023年全年的43%和27%,由此可见其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据此计算的净利润率为5.3%,较2023全年的8.4%进一步下降了3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Choice截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长鹰硬科的营业收入增速自2021年以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盈利增速更是从90%以上的高位直接断崖式下跌至负值区间,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恶化迹象。
而且,长鹰硬科的现金流表现也不是非常好。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19亿元、3419万元和4150万元,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分别为同期净利润的1.28倍、41%和56%,表明公司已然不断下滑的盈利也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长鹰硬科的应收项目和存货高企,严重占用了公司的现金。2023年末,公司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合计为3.3亿元,应收款项融资4493万元,存货也有2.27亿元之多,三者合计6.02亿元,占到同期流动资产总额7.02亿元的比例高达86%,占同期总资产10.58亿元的比例也达到57%,占比在一半以上。
进入2024年,这一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观。截至2024年5月,长鹰硬科的应收账款为2.66亿元、应收票据为1亿元、存货为3.16亿元,合计6.82亿元,占同期流动资产总额8.28亿元的82%,占同期总资产11.91亿元的57.3%,与2023年年末基本持平,而货币资金反而从2023年年末的9529万元小幅下滑到了2024年5月末的9285万元。
此外,《财中社》发现,长鹰硬科的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也是勉强达标,如果没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的裨益,公司的盈利能力表现会更糟。
勉强达标的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根据招股书申报稿,长鹰硬科2021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有效期至2024年11月。长鹰硬科表示,“如果公司在未来不能持续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或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并导致公司不再享受税收优惠,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幸运的是,企查查APP显示,2024年12月,长鹰硬科重新获得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资质认定,但是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也仅仅勉强达标。
根据相关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有两个硬性指标,即“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和“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那么长鹰硬科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如何呢?
资产负债表显示,长鹰硬科历年来均不存在“开发支出”项目,说明公司将全部研发投入都进行了费用化处理,其研发费用金额就是公司的研发投入。2021-2023年,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414万元、3351万元和361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1%、4.07%和4.1%,公司上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是在2021年11月,而当年该指标仅为3.41%,只比最低标准高出0.41个百分点。
2024年1-5月,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64%,较2021-2023年有大幅度的提升。
再来看研发人员占比,根据招股书申报稿,截至2022年上半年,长鹰硬科共有员工882人,其中研发及技术人员数量为93人,占比10.54%,仅比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要求的10%高出0.54个百分点。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截至2024年11月22日,公司共有员工1014人,其中研发人员为107人,占比为10.55%,与2022年上半年末几乎一致,占比没有任何增长。
从员工构成来看,长鹰硬科占比最多的是生产人员,截至2024年11月22日为717人,占比70.7%。
《财中社》发现,长鹰硬科的研发人员薪酬甚至低于销售人员。截至2024年5月末,公司共有107名研发人员,2024年1-5月“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为822万元,据此计算研发人员2024年1-5月的平均薪酬共计7.68万元,以同样口径进行计算,销售人员同期的平均薪酬共计11.18万元,较研发人员高出46%。
公司2023年发布的招股书申报稿也表明了同样的现象。2020-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长鹰硬科销售及市场人员的平均薪酬分别为20.37万元、24.58亿元和9.35万元,而研发及技术人员的平均薪酬分别为13.66万元、16.85万元和6.9万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众所周知,研发人员普遍学历高,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未来业绩增长潜力的重要缔造者,其收入理应高于公司内的其他人员以及社会平均薪资水平,但长鹰硬科的收入结构却相反,这是一家“重销售、轻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无论是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还是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长鹰硬科都是勉强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最低要求,而如果没有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所带来的税收减免,公司的盈利能力表现将会更加拉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newsroom@caizhongshe.cn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财中社立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czs@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