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晶科能源(688223)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起诉隆基绿能(601012)日本子公司专利侵权,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此案已正式立案。这标志着双方专利战的进一步升级。
据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公告显示,晶科能源旗下全资子公司上饶新源越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上饶新源越动”)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指控隆基绿能日本子公司LONGi Solar Technology(隆基太阳能科技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侵犯其发明专利权。晶科能源要求隆基日本子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因侵权造成的经济损失。
根据LONGi Solar Technology株式会社的官网,该公司为隆基绿能于日本的现地法人。
这一法律行动不仅仅是两家企业之间的对决,更是全球光伏专利战的一个缩影。
“内战”扩大到“多国战场”
晶科能源与隆基绿能的专利纠纷已延续多年,此次是双方越来越激烈的一系列专利攻防战最新一个回合。
晶科能源此前曾多次在中国对隆基提起专利诉讼,主要涉及PERC(钝化发射极和背面接触)技术相关专利。而隆基绿能也并非只是被动应诉,近年来也主动对晶科能源提起多起专利侵权诉讼,涉及组件封装工艺、高效光伏电池设计等技术领域。截至目前,双方在中国的多起诉讼尚未有最终结果。
本月上旬,上饶新源越动在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隆基绿能及另一公司,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而隆基绿能对此公开表示,在必要情况下也会对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及其他技术领域提起反诉。
话音刚落,本月中旬,隆基绿能便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对晶科能源提起反诉,指控其侵犯TOPCon相关技术专利。这一反诉说明双方的专利争夺已从国内市场扩展到海外多个国家。
此次上饶新源越动再在日本发起对隆基的专利侵权诉讼,这一系列案件显示,国内光伏企业的专利“内战”已经扩大到“多国战场”专利战。
专利战缠斗的背后
近年来,随着光伏市场的快速扩张,企业间围绕关键技术的专利纠纷日益增多。
晶科能源和隆基绿能作为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在高效组件和单晶技术上竞争激烈。
据晶科能源公开数据显示,其拥有超过4200项专利申请和获得专利授权超过2800件,位居行业前列。
而隆基绿能宣称在PERC技术和单晶硅片技术方面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虽然此次日本案件的具体专利细节尚未公开,但业内认为,高效光伏组件的生产工艺和材料技术可能是争议核心。这些技术直接关系到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生产成本,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2022年,晶科能源就在国内对隆基绿能提起了多起涉及PERC技术的专利诉讼,这些技术也是当前主流高效单晶组件的核心技术。虽然大部分案件尚未有明确裁定,但已引发了行业对技术授权模式的广泛讨论。
类似的专利争议在过去也曾影响行业的技术升级节奏。2019年,晶科能源、隆基绿能、阿特斯(688472)和韩华新能源(HSOL)在PERC技术领域的专利战一度导致全球光伏市场的供应链调整。
技术授权模式未能推开
在竞争激烈的光伏行业,企业在专利诉讼上的攻防身份转换是常有的事。晶科能源也没少成为被告方,甚至数次与隆基绿能在国际市场上一起成为被告。
如前所述,2019年,韩华Q CELLS曾对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和阿特斯(Artes)提起PERC专利侵权诉讼,案件涉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市场。
2019年,挪威光伏制造商REC集团在欧洲和美国对晶科能源和隆基绿能提起了涉及N型异质结(HJT)技术的专利侵权诉讼。
在美国,First Solar于2021年对包括晶科能源在内的几家中国光伏制造商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涉及光伏组件的制造技术。
除了韩华Q CELLS的诉讼外,晶科能源还面临了其他公司在德国和澳大利亚提起的专利侵权诉讼。光伏行业的专利纠纷在这些国家普遍存在,因为德国和澳大利亚都是重要的光伏市场,且在专利保护方面有较为严格的法规。
2024年12月,晶科能源在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地方法院对VSUN Solar提出专利侵权诉讼,主要涉及N型TOPCon技术的专利。
虽然部分案件最终达成和解,还有些案件尚未出判决结果,但也反映出光伏行业专利纠纷的双向性和复杂性。频繁的专利诉讼更折射出这个基本由中国主导的行业在技术授权、知识共享以及合作模式上的不足。
尽管晶科能源一再强调通过专利授权和付费使用可以实现行业共赢,然而,当前的系列专利诉讼表明,企业之间在技术共享上的信任和合作机制并不如人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newsroom@caizhongshe.cn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财中社立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czs@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