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味食品违规屡改屡犯 对外投资成重灾区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王为芳 7158阅读 2024-08-16 14:46
在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后,公司股价8月16日应声一字跌停。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因信披问题频遭监管部门点名的绝味食品(603517)这回惹上大事儿了。在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后,公司股价8月16日应声一字跌停。

8月15日晚间,绝味食品发布公告,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受此影响,8月16日开盘后,绝味食品股价一字跌停,市值82亿元,距离公司最高635亿元的市值已经跌去了近九成。

在信披问题上,绝味食品已经是“惯犯”了,且犯的错误一次比一次严重。从一开始个人和公司受到警示,到后来公司被出具工作函、警示函,直至如今立案调查。

最早是在2021年11月,在一起股权投资中,股权转让所产生的净利润已达到临时披露标准,绝味食品不仅没有及时公告,也没有及时交董事会审议。交易所对绝味食品和时任董秘彭刚毅予以监管警示。

不到一年后即2022年9月,因关联收购一家无主营业务及营收、资产评估大幅增值的公司,绝味食品再度收到交易所的监管工作函。

2023年4月,湖南证监局对绝味食品及其实控人戴文军、财务总监王志华、董事王震国等5名高管出具警示函,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未及时披露股权投资转让协议,未披露关联方共同投资和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等。

不难发现,绝味食品几次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大多与对外投资有关。那么,此次更为严重的立案调查,是否仍与此有关呢?

近年来,对外投资是绝味食品重要活动之一。公司首次大规模投资是在2019年,这一年绝味食品投资支付的现金为15.03亿元。疫情突发的2020年,公司投资支付的现金也有9.34亿元,之后的2021-2023年分别为15.06亿元、8.8亿元和24.22亿元,2024年一季度就已经达到6.07亿元。

绝味食品投资支付的现金除了购买理财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之外,长期股权投资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绝味食品长期股权投资期末余额为24.94亿元。从时间上看,2019年,绝味食品长期股权投资首次超过10亿元达到11.22亿元,2021年超过20亿元达到21.2亿元,自2022年以后稳定在25亿元上下。

2023年,绝味食品的长期股权投资全部投向了联营企业,共有27家企业。除了食品企业外,私募基金出现的身影最多,且其投资规模最大。

湖南金箍棒私募股权基金企业(有限合伙)(下称“金箍棒基金”)和四川成都新津肆壹伍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新津肆壹伍”)是规模最大的两个私募基金。在2023年分别追加了4657万元和4000万元的投资者后,期末两家基金的规模分别为4.36亿元和4.07亿元。

2020年7月,绝味食品公告成立规模为6.81亿元的金箍棒基金,公司旗下子公司认投4亿元。在受让其他股东股份后,2022年年底,绝味食品实缴4.35亿元。2023年追加投资后,公司投资额增加至4.82亿元。该基金的投资主要是“廖记棒棒鸡”。

一年后即2021年7月,新津肆壹伍基金公告成立,基金总规模11亿元,绝味食品认缴6.44亿元,实缴4.02亿元。在2023年追加投资后,实际出资达到4.42亿元。该基金业主要投向食品领域,如卤制品、连锁餐饮等。

投资规模大,且对外显示投资领域集中在绝味食品所熟悉的食品领域,可这数十亿元的投资并不能带来绝味食品任何利润,而是持续的亏损。自2020年以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确认的投资损益都是亏损的,且亏损呈扩大趋势。

2020-2023年,绝味食品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损益分别为-1.16亿元、-6757万元、-1.03亿元和-1.29亿元。投资的近30家公司,规模盈利者寥寥,亏损比比皆是。

绝味食品能凭借上万家门店实现持续盈利,公司投资的数十家食品公司大多却是亏损的。经营能力和投资眼光就是有着天壤之别?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归财中社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editor@caizhongshe.cn。

最新文章推荐

长按保存图片